2016-02-25 09:49 点击:次

响应“天地告急灾难起、斋戒忏悔大愿行”,海地慈济志工前往圣亚拉罕卓教堂(San Alexandro)进行募款活动。(摄影者:Petit Pha Jean Denis,地点:海地太子港,日期:2011/03/24)
自6月9日起至12日慈济志工在日本岩手县釜石市、陆前高田市展开为期四天的发放。慈济日本赈灾团7日由台湾出发,与日本分会志工会合,组成109位赈灾团前往重灾区岩手县发放“灾害御见舞”(慰问金),共将完成九千多户的发放。
发放不重复不漏失 亲送“灾害见舞金”
地震接连引发的海啸、火灾与核灾,让各地受灾政府忙碌不堪,受灾名单与户口的清点一时间仍无法完成,因此政府的济助金也始终难以发放。为了促成此次发放,慈济志工们多次往返和沟通,当地政府被志工感动,加紧户口清查而后公告,发放因缘得以具足。
证严上人于6月9日的志工早会上开示,“慈济人从 311过后的第三天,就进去灾区,锲而不舍一次又一次和受灾区的县市(公务员)沟通,如何能让受灾者早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。现在,最需要的是现金,但是发现金我们一定要很细心,而且不能有差误,第一不能重复、第二不能漏失,这是我一再交代,请救灾的菩萨一定要很细心地和当地的市长、办事人员沟通。”
人伤我痛人苦我悲 第一时间启动救援
回顾三个月前,2011年3月11日,台湾时间13点46分(日本14:46),日本国土东北方宫城县外海发生9.0强震,地震后引发大海啸,海啸的威力更造成核电厂冷却系统损坏,地震、海啸、核灾接踵而至,形成“复合式灾难”。

放慰问金新闻。
慈济基金会于第一时间取得“快速道路紧急通行证”之后,立即出发到距离东京130公里、需三小时车程的茨城县大洗町勘灾;经沟通后日本慈济志工,获许进入灾区烹煮热食。
3月24日由台湾、日本两地十六位志工组成慈济东北第一梯次赈灾团,从东京集合出发,连续四日分别于岩手县大船度市、陆前高田市多处避难所与收容所,共计发放20吨救援物资,如卫生衣、披风、毛毯、香积饭、坚果,亲送灾民手上,嘉惠计7000位灾民。
全球募爱让善循环 放下心结真诚祈福
截至3月底为止,全球已有37个国家慈济人展开行动为日本募心募款,其中最令人感动的,就属一年多前也遭受强震重创的海地;至今仍以帐篷为家的海地慈济志工丹尼尔,因为感同身受,很快地在当地发动捐款。南非的慈济志工也动起来,在德本、约翰尼斯堡、普托利亚募款、募心,他们说:“即使是很贫穷的黑人,也可以有能力一起帮助日本灾民。”
然而,各地募心募爱过程中,也听到不认同的声音;有些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在战后出生的华人,仍心存芥蒂,对援助日本有所疑虑,慈济人以智慧开导,也募来一分爱。
全球撤侨救灾不退 突破难关实地付出
“即使寸寸艰钜,慈济人也要踏出脚步,突破关关卡卡。”

“灾害御见舞”内含证严上人的慰问信、依每户人数发放金额不等的急难慰问金与文宣摺页,以传达全球慈济人的祝福。
三月间,日本东北仍是零下低温,不舍许多年长者在避难所里的困境,除号召志工赶制毛毯,上人特别指示制作披肩,“要做得大一点、厚一些,在零度以下才够暖和。”让灾民白天坐着的时候,有披肩可以暖身,走动时也方便。
符合大和民族文化 慈济人文处处尊重
6月7日慈济日本脤灾团带着39个国家所募得的爱,前往日本发放“灾害御见舞”,内含证严上人的慰问信、依每户人数发放金额不等的急难慰问金与文宣折页,以传达全球慈济人的祝福。
“御”在日文中,含有敬意的意义;“见舞”,就是慰访灾害或是生病的人,所带去的信函。“灾害御见舞”看似简单的书信,却是经过将近三个月,不断地修改当中的设计及规划,为求符合日本文化。
负责设计信函的慈济基金会文发处同仁陈谊蓁表示,慰问函摺页的设计,需充分考量日本文化:“日本人的习俗,摺很多摺(页)表示灾难不断,因此我们设计最适当的摺法,就是三摺!”
上人开示,“最重要的是我要给的一封信,也很尊敬地一次再一次确认翻译,而且印刷、开头信封的名称都要很细心,选用什么样的纸、怎么包装,让他们一拿到手上,第一个感受就是被尊敬……还有里面(文宣),印刷的很精致,让他们可以留下来作为纪念,同时记得日本曾经有过这样的灾难。”
直接重点为原则 走最前坚持到最后
二十多年来,慈济志工秉持“直接、重点、尊重、务实、及时”的赈灾原则,经勘灾评估后,提供物资发放与关怀肤慰,并规划各项中、长期援助,以帮助灾民安身、安心、安生活,慈济总是“走在最前,做到最后。”
“灾难是一时的,更要人人启发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爱心,一方有难十方援助,善的力量就能为人们带来永恒的希望。”
上人感动地表示:“就是要告知大家,你们为日本付出的,我们开始发放了!感恩你们在风雪中劝募,在大太阳中流汗,我都一一感恩,日不落的慈济世界,慈济人同时为日本在付出,这都是师父要对你们感恩的!”
一份真诚的心,无时无刻为灾民设想,不是施予而是一份感恩、尊重与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