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慈济门诊部.

口说好话、心想好意、身行好事。
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。
心中常存知足、善解、感恩、包容。
要用心,不要操心、烦心。
心宽,不伤人;念纯,不伤己。
生活若简朴,人生就幸福。
生气,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。
对父母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。

——恭录证严法师静思语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慈济项目 > 国内慈善 > 扶贫 >

迁村路 好汉一步一脚印

2016-03-02 14:30  点击:

2012年12月慈济在靖远县冬令发放,慈济项目办公室同仁事前筹办更全程参与,主任王益(左一)送上关怀。(摄影者:林炎煌)

六年来,从八千眼水窖监工到迁村建设,广阔山塬上走门串户,不知转过多少回,“靖远县慈济项目办公室”同仁苦居民所苦,还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中,并肩寻找幸福。 


甜茶待客 期盼甜蜜生活


“恭喜,生儿子了!”当赵富贵递上亲手做的一对虎头枕,顾秉柏满心的欢喜与感动都写在止不住的笑里。


与慈济新村这对夫妻相识,缘分是因为执行水窖援建计划;顾秉柏仔细一算,转调到“靖远县慈济项目办公室”工作一晃眼也六年了,为了落实水窖援建及慈济新村的建设,他在山塬上、村子里,走门串户不知转了多少遍。


“几年下来,和乡亲都成了哥儿们一样。”顾秉柏笑着说平时出门,总会背着一个简便的小包,包里带着相机、笔记本和一支牙刷,相机与笔记本是为了记录乡亲家庭状况的需要,而牙刷则是因为不晓得走到谁家会被邀请住下。


每走进一户人家,好客的村民总是递上一杯红枣与茶叶熬煮的茶,而杯里一定加上浓甜的白糖,顾秉柏说:“甜茶待客,就因为山里生活太苦了。”


以村为家 实际体会


1998年,慈济基金会经由中华慈善总会、国台办牵线,副总执行长王端正等人走访甘肃陇中地区。黄土层层,干旱连年,居住在这黄土沟壑中的人家,为寻水而终日奔走。为了解决乡亲的饮水问题,慈济基金会推展水窖援建工作,陆续在通渭县、会宁县、东乡县等地展开援建。2007年,援建水窖的脚步来到了永靖县、广河县、靖远县。


多年来,顾秉柏陪伴赵富贵一家从山上到山下,这天,对来访志工解释赵富贵将为他孩儿缝制虎头枕的细腻心意,彼此之间满怀感恩。(摄影者:林炎煌)

当时任职靖远县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王益,负责接待前来进行慈善工作的国际团体。“从前,来捐建水窖的团体都是几百口数量,但慈济志工一来就谈了五千口以上。”王益说,为了让这庞大计划顺利进行,政府单位成立慈济项目办公室,他被指派为主任。


从水利局被借调到慈济项目办的宋超宇说,原本以为跟从前的合作项目一样,最多一年就可以结束回原单位,没想到竟“借了”六年,直到去年才转为正职。和他一样从水利局转调过来的顾秉柏打趣说:“终于有身分了!”


自2007年他们成为慈济项目办的一员,接手援建水窖的工作后,一颗心悬念的,全是何时能让水窖完成,让乡亲饮上一口沁凉。


为了建立靖远县水窖援建名册,项目办的工作人员兵分多路,一人负责一个乡,到几个偏山缺水的乡镇探访。宋超宇记得,当初一下乡就是两周,“黄土山塬上的村子距离县城很远,交通不方便,每天来回的话太花时间了。”宋超宇借住乡亲家里,有时还和他们聊到深夜,也更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。


后来,更由于慈济援建的“新式球形水窖”,不同以往村民自行挖个大坑就成的土窖,为了让他们理解施工方法,慈济项目办公室开设教学班来培训工班,从挖洞、塑形、灌浆等等,一步一步教导他们自行施工,且逐步验收,“施工正确了,才发给合格证、领水泥,是一关过了才能往下一步。”宋超宇说,为了把关质量,对乡亲要求很严格,为此更是几乎要住在村里了。


慈济项目办公室成军六个年头,每位同仁各有长处、互补合作,帮助乡亲脱贫。(摄影者:林炎煌)

有次下乡时程紧凑,宋超宇每天清晨五点出门,回到借宿的乡亲家已经十一、二点,一星期没和家里联络,“妻子打电话来说:‘你知不知道我现在是死是活呀?一通电话都没有打回家!’那一次,她真的是气坏了!”宋超宇说,自己全心投入工作,却忘了妻子一个人还要照顾两个孩子。


宋太太说:“我自己也是要上班的,实在不能理解他怎么这么忙,还以为他是去玩了呢!”后来,她遇上了同是慈济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家属,一聊起先生几乎很少回家,才知道原来大家都一样。王益说:“其他单位的同仁,周末假日休息陪家人,我们同仁早就没了周末假日。”


满山遍野 找寻活路


慈济在甘肃先后援建近两万眼水窖,然而各地降雨条件不同,靖远县若笠乡七百多眼水窖完工,却是久旱无甘霖,慈济志工多次随同慈济项目办公室同仁回访,发现偌大的窖体里积存的水少得悲戚,连一家人想洗手洗脸,都是共享一小勺的黄泥水;顾秉柏说:“天不下雨,逼得人都没活路了。”


刘川乡来窑慈济新村的移民计划于焉启动。同仁为了监督工程进度,租下新村基地前的商店铺,规画成临时住处。白天,大家分队掌控两百一十户的质量;夜里,五、六个大男人就挤在这间房里歇息。“夏天天气热,大家一整天奔走流汗,一下工,满屋子汗臭。”从农务局转调过来的张国彪说,大家一边分享、一边笔记,从互不相识到渐渐相熟,病了、累了也能照顾扶持。


考虑居民在山上种的是旱作,迁下山却是水田,耕种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,为了让他们了解经济作物的耕作方式,张国彪运用从前在农务局所累积的经验,为乡亲们开课。


水窖完工使用后,慈济项目办公室同仁回访记录使用状况。双龙乡黄坪村村民见到他们到来,欢喜地打水起来,笑着说:“水清得很,干净、清甜!”(摄影者:林炎煌)

“有一回我还闹了笑话!”张国彪笑说,每天天未亮就急着出门,那天他匆忙之间没注意竟一脚穿了球鞋、一脚穿了凉鞋,满山遍野跑;直到同仁打扫屋内,发现他留下的鞋怎么不同双,打电话问他,他才发现穿错了鞋。


顾秉柏在村子里转时,最爱扯开嗓门对着不知哪家哪户的大娘、大叔亲切问候,“有时就站在街口聊一聊,今年收成怎么样?孩子读书好不好?”他说自己喜欢与平实的老百姓相处,有部分遗传了曾任县长的父亲,“贴近乡亲,才明白他们的需要。”而父亲的身教在他去世多年后,顾秉柏又在慈济人身上看见相同的人文关怀。


“慈济志工不嫌弃乡亲们贫,或者鄙夷身患残疾的人,反而是走过去关怀,拥抱着他们。”顾秉柏说,每回跟着慈济志工下乡,他总是深受感动:“以前我们在水利局,摊开工作图纸,按照项目完工就收工走了,从来不像现在这样,一次又一次走进老百姓的生活。”


“现在我明白宋超宇在忙些什么了。”宋太太说,先生个性木讷少言,因为接触乡亲的机会多,逐渐开朗起来,每次下乡回家,就是跟她和孩子说故事;同样出身农村的两人,经常会回想到从前父母为水愁苦的情形。


“宋超宇更常提到慈济志工了。”以前,宋太太看到先生加班夜归,不免叨念他两句,然而宋超宇总是要她宽慰一点,说:“慈济人都不远千里来了,我晚一点回家又算什么?”宋太太笑说:“现在当他跑得累了,倒换成我念他,你还做得不够多呢!”


小细节不马虎 点滴都是用心


靖远县政府办公大楼里,三间面积不大的慈济项目办公室,橱柜里满是援建水窖、建设新村留下来的历史;王益主任翻开一本本手抄笔记本,是这六年多来他每天的工作纪录。


阡陌田地,年年广种薄收,是黄土高原子民沈痛的无奈。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慈济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车辆奔驰山路之间,与慈济志工用耐心和毅力,扭转赤贫人家宿命。(摄影者:林炎煌)

“也是从慈济人身上学的,每一件事情彻头彻尾仔细计划过,小细节不马虎,并且留下完整详尽的纪录。”王益说,八千多眼水窖广布在靖远县的干旱山村,最初心里只着急那么多水窖从何盖起、材料涨得那么贵可怎么办?现在终于明白,慈济志工总是一步一脚印来做,才有如今在黄土高原上为百姓积存清凉的幸福窖。


而刘川乡来窑慈济新村的居民,生活获得极大改善。2012年12月,设立在新村旁的刘川慈济小学完工启用,下一代也看见了希望。


为让更多乡亲远离旱贫,慈济援建第二期移民新村也已开展,就位于甘肃省与宁夏省交界处的五合乡,摊开移民村图纸,哪里规画为公共厕所,哪里是要植树绿化,都清楚地标示着。王益说:“近期我们会将石门乡、双龙乡、靖安乡、五合乡等山区贫困民众访查完毕,建立三百户特困户的搬迁名册。”


将近四十个村散落在群山沟壑之中,这些怀抱着为乡亲找幸福的慈济项目办公室同仁,又将开始奔走在黄土高原上。 


(文:邱如莲 本文摘自:《慈济月刊》555期)
关键词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