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3-08 15:54 点击:次

26岁的同安姑娘陈团治患有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,二十多年来跪地挪行。但她乐观开朗,从不抱怨命运不公,身为残疾人却在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服务。她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,也得到两岸爱心人士的帮助:厦门爱心企业为她募集20多万元爱心款,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派出院内精英全力救治。经过319天的努力,这个梦想有一天可以穿上裙子的姑娘如今实现了心愿。
经过将近一年的积极复健,现在,陈团治的双脚已经可以踏踏实实地踩在地上,不必再借助拐杖而能直立正常行走了。不过,面对一些宽坎或有高度的障碍时,她还有些困难,在人多的地方,她也会架起拐杖,避免被撞倒。
她的人生也发生了转变:不再用膝盖“走路”,下雨天撑着雨伞外出,那种感觉对她来说是极其美妙的;和好友一起逛街、外出游玩,这是她盼了很久的事。有一次,她和好友要到忠仑公园,发现走错了园区,就慢慢步行前往目的地。“我那天一直走,一直走,发现脚一点事也没有。”陈团治说,回到住处后,她赶紧用热水泡了脚,想到那是自己走过最长的一段距离,感觉特别开心。
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她有了一份新工作,在莲花医院金尚分院当文秘,医院还安排了一名女同事与她同住宿舍,让她的上下班都有保障。
乐观的陈团治还像以前一样,始终把令人温暖的微笑挂在脸上,履行当初自己许下的承诺,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其他人。现在,她常常参加义工活动,前不久,她还与义工们一起参加了一次冬令物资发放活动。
从小到大,陈团治备受身边人的照顾,她有个心愿,以后也要把爱心传递出去。在陈团治脚还没得到治疗之前,她就在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上班。陈团治说:“我得到了很多人的爱,以后我也要去帮助其他人。”
资讯转自:厦门晚报(记者:谢雨真)

手术成功后的陈团治返回厦门,在花莲慈济医院许文林副院长(右)的牵引下行走。
随着年纪增长,陈团治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旁人不同,虽然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行走,但她天性乐观,7岁时向家人提出想上学的愿望。上学后,懂事开朗的她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喜爱,一些同学还主动来家里背她上课。学校为了照顾陈团治,她念得年级总是被安排在一楼。

在弟弟心中,姐姐一直都很坚强,虽然行动不便,但还是会坚持骑着改装的三轮摩托,去漆线雕厂上班,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。
凭着乐观开朗的态度,陈团治努力生活,也把握机会参加各种志工活动,付出一己之力。因为这样的因缘,更多人知道了她的故事,也通过各种渠道协助她。

两岸慈济志工接力,团治来到花莲慈济医院,接受长达十个月的治疗及康复过程。
“三十年的行医生涯,头一次看到如此罕见的个案。这是极其稀少的,手术困难的病例。”台湾花莲慈院名誉院长陈英和说道。他指出,全世界的医学文献,仅有两例的手术病案报告,加上团治伴有续发性踝关节马蹄足变形,是他在行医生涯中第一次见到。因此,种种因素导致病人的治疗计划更加复杂。
为了完成陈团治的梦想,花莲慈院整合骨科、麻醉科、复健科、影像医学部、遗传咨询中心、护理部、行政部门以及慈济志工等医疗团队,帮助陈团治迎向希望人生。

在陈英和院长,物理治疗师徐佳俐的指导下,藉由复健辅具的协助,团治开始练站、练走。
曾经,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这样问过她,“痛过吗?会不会感觉害怕?”陈团治点头承认,做完手术时是痛的,但过一下就好了,隔天就不会觉得痛了。她说,“手术让我很安心,我不会害怕,因为院长像爸爸一样。”
经过一年的复健治疗,陈团治已经能够正常行走,她高兴的向大家分享自己对未来的期许,除继续完成中专学业之外,回馈社会是终其一生的目标,未来,一定要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