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养生馆刮痧系列】刮痧疗法的“前世”与“今
2016-10-31 16:31 点击:次
刮痧是传统中医保健治病的一种方法。它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,通过牛角、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,以达到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之目的。 刮痧发展到今天,已经成为一种临床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,能起到预防保健和疾病防变的双重功效哦。现在就让我们先从源头来逐步走进“刮痧疗法”的世界吧........ 旧石器时代,人们患病时,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、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,发现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。“痧”字从“沙”衍变而来。最早“沙”是指一种病证。古人认为:痧证主要是体内风、湿、火之气相搏而为病。刮痧使体内的痧毒,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,从而达到治疗痧证的目的。此外,也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、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“沙”样的斑点,所以人们才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“刮痧疗法”。 痧疗法,作用于体表皮肤。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,直接接触外界,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的作用。皮肤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,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。卫气出于上焦,由肺气推送,先循行于皮肤之中,卫气调和,则: 刮试刺激皮肤穴位、经络,可激发经络之气,通过经络传导,调整脏腑的功能,平衡机体阴阳,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。健康人如果常做刮痧(如取背俞穴、足三里穴等),可增强卫气。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,外邪不易侵表,机体自可安康。若外邪侵表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流涕等表证,及时刮痧(如取肺俞、中府等),可将表邪及时祛除,以免表邪不祛,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