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慈济门诊部

口说好话、心想好意、身行好事。
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。
心中常存知足、善解、感恩、包容。
要用心,不要操心、烦心。
心宽,不伤人;念纯,不伤己。
生活若简朴,人生就幸福。
生气,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。
对父母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。

——恭录证严法师静思语

夏娜的床 漂洋过海而来

2016-02-19 13:15  点击:

巴基斯坦女娃夏娜,出生后就没睡过床,帐棚无水无电更无家具,她裹著旧衣被单席地而睡。她的家乡所在苏加瓦镇几乎全数受灾,居民寒夜卧地,辗转难眠。


慈济人将创意结合简单纹理,制成卧具送往,暂时解决民众安身困境,得以储备体力面对灾后生活种种挑战。


2010年十月,慈济赈灾团赴巴基斯坦发放毛毯与粮食,走访苏加瓦镇,万千居民窝居帐棚、处境艰难,能有毛毯或塑胶布当铺盖已算幸运;如真的一无所有,夜里和衣躺在泥土地上,饱受寒气与虫蛇侵扰。


那次赈灾所返回的画面中,“一个出生才十五天的婴儿,仅垫著草席与床单躺在地上。上人看了不忍,慈示我们解决居民之苦。”志工吴启明道出了2011年春季巴基斯坦关怀行的因缘。


“卧地小女婴”夏娜的境遇,加速了“简易组合式睡床”(Portable bed)的研发——2010年一月海地强震后即由美国慈济志工济岳设计,反覆修正,每组包括床架和床板,面积两米六乘以两米、约一点五六坪,可供四到六位成人卧睡。


床板采浪板式,可摺叠或卷起,一个人也能轻易搬动;板材包有空气,卧感舒适。床面离地十厘米,避免湿气与低温;纹理为PP瓦楞板,无异味、不怕水、易清洁的特性,更能适应灾区环境。


团员抵达巴国,第一天上工的重头戏,就是让灾区民众对这个物资产生信心。“我们请村长们到镇长办公室,组装示范给他们看。”总务志工吴启明自愿充当模特儿,用微胖的身材展示睡床的承重力。“他一躺下去,全场欢呼啊!”志工詹龙祯兴奋地说。


纯手工,农民合力分装打包


九千六百组塑胶布和简易组合式睡床,於2010年十二月下旬从美国分装二十一个货柜、分两批漂洋过海。


发放场地位於苏加瓦镇临近的马格里镇板球场,二月八日货柜运抵现场进行卸货,大型堆高机的轮子陷入砂质场地中,动弹不得;眼看机械无用武之地,志工与“以工代赈”的当地民众以人力卸货,再以人工将塑胶板中的床架条拆出来,进一步分装、打包。


这可是“磨手皮”的差事。“纯朴的农民没做过工厂的事,却组成生产线完成任务。”志工邹裕儒心疼表示,床架条不容易拆出,一不小心就会被锐利的切口割伤手。


志工陈明入不顾自己的手也受伤了,把手套脱下来给他们;一双手套分给两个人使用,足见在艰苦环境下,克难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
“从有太阳做到没太阳,直到晚上十点收工,还有星星月亮陪伴我们。”在首场发放的前一晚,陈明入与杨明达等志工没有返回喀拉蚩,留在苏加瓦镇布置场地;镇长劳悟(Rao Atif)考量他们住宿旅馆安危没有保障,政府招待所也无合适房间,於是将一行人请到自己的公馆过夜。


“镇长让出他的房间,让我们睡他的床,自己打地铺。”小镇的最高首长厚待远来的朋友,令陈明入很“感心”;也显示镇长与民共体时艰,不愿被灾难打败的决心。


新家具,帐棚下幸福的脸


四天四场发放,数千名领取物资的群众,井然有序地跟随写有所属村落的牌子,进入板球场观众席。“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进场!”赈灾团领队陈金发赞叹道。


警力加上军方派兵支持维安,整个板球场戒备森严;当慈济歌曲《幸福的脸》播放,“一位跟我们合作的非政府组织(NGO)人员,因为感受现场气氛很轻松,请大家站起来跟著带动唱。”志工黄福全说,看到一大群人起立,军人紧张了,连忙大声喝止,可是民众好像没听到。志工们见状,比了向下手势,一大群人陆续坐下,让场面恢复平静。


“上人说,传递爱和关怀,他们自然而然和我们有这样的交互默契。”多次参与国际赈灾的黄福全认为,和民众拉近距离很重要,如果有状况也比较好转圜,“就是闽南语说的‘搏感情’啦!”


仪式中,塔塔县县长希尔(Hafeez Siyal)引用“静思语”鼓舞乡亲:“我们要克服困难,不要被困难克服!”睡床加上塑胶布是颇有分量的“大”礼,两公尺以上的长度、二十公斤的重量,搬运上有些不易,但民众笑著接受。


发放后,志工进入乡村家访,看到很多家庭已经把睡床组装起来,孩子们兴奋地在床上翻滚、跳线,还有妇女一再地用手轻抚床面,彷佛呵护宝贝一般。


志工们也把睡床运到夏娜居住的村落,发放给三十多户居民,并把尺寸比较小的「样品床」送给近四个月大的夏娜,响应她以身示苦,促成众人得享安眠的好缘。


苦难深,志工愿做依止处


联合国等组织持续发放粮食,在饮水方面也有NGO提供净水设备。乡亲生活暂时有基本保障,但是随处可见的断垣残壁和帐棚,说明了重建家园仍有长路要走。


志工从台湾到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卡拉奇,再前进到塔塔县的苏加瓦镇,一趟赈灾之旅,示现了悬殊的城乡差距、贫富之别。灾区的穷与苦,并不是洪水过后才发生;居民多为贫穷的佃农,没有自己的土地,房子也将就著用木条搭结构,以芦苇草编织墙体再抹上泥土构筑。


看到“土制房屋”,志工续福煦的思绪回到十岁以前住的眷村,竹篱笆加泥土做成墙,如今在台湾已少见,但在苏加瓦却是相对较好的住处。


志工访视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,其中六户同一系列,将近三十人共享一个土灶;而六户之中有四户因洪水侵袭房屋全倒,收到慈济致赠的睡床,也仅能露天摆放。


走访村落,常看到孩童失学而无所事事。镇长劳悟说,国家教育的资源不多,公立学校缺乏师资,难以提升人民素质,也就难以解决民生问题;他感谢母亲注重教育,让他进入师资优良的私立学校、一路念到研究所,“否则,如今我也是贫困佃农之一。”


贫穷又逢灾难的艰苦,绝非有水有电有网络的人所能想像;但当地人的和善纯朴,却也是现代化国家中少见的特质。“我参加国际赈灾十几年,这次的发放很有人文”、“四天内发放九千多户人家,每场都很有秩序”、“这么多人却无喧哗,很难得”……巴基斯坦乡村居民的平和善良,让志工结束任务后久久难以忘怀。


切合灾区需求的睡床与塑胶布发放,将《无量义经》“是诸众生安隐乐处,救处护处大依止处”的经义付诸行动,从居民们的笑颜,可见慈济人的用心与巧思发挥了“予乐拔苦”的良能;而志工们的真诚心语,也证明无所求付出,收获最多的是自己。


(文:叶子豪  摄影者:萧耀华 巴基斯坦报导 本文摘自2011.03.25第532期《慈济》月刊)
关键词
相关文章
微信